22款球鞋的前世今生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3-11-06 21:42
前言
因为想了解下球鞋文化,就看了下这本书。
前些年吧,“鞋狗”比较多,搞的“毒物”这种 APP 还挺火,不过现在倒是听不到多少信息了,我也不咋关注。
书的内容还以挺好的,有些观点也很认同,作者对于历史和社会人文的分析也很好。就是感觉读起来不是很顺,可能是时间线来回跳动的原因。也许是我不能把各个时间串联贯通导致的,哈哈。
内容
在几乎任何行业的早期阶段,普遍存在两种现象:第一,发明家往往身兼创业者;第二,增长曲线缓慢,人们在拐点到来之前饱受煎熬。
百年前的美国,也呼吁男女平等。
鞋子的发展历程也和社会进程脱不开关系。不同时代,会诞生最适合当时时代的鞋子。
一开始,创始人一般是鞋匠,且身兼老板,之后有企业家投入,将产品扩大生产,再之后工程师,设计师的加入,使产品的质量得到飞升。
运动鞋(sneaker),便于从事不法行为,近似于汉语中的“蹑手蹑脚地走“。
匡威
All Star
1908年由47岁的美国人 Marquis Mills Converse 创建。
Non-Skid,是美国公认的第一款专业篮球鞋。1917年发明的菱形鞋底(钻石型),直到今天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。
1932年之后的款式,将 Chunk Taylor 加入到脚踝处的标识。
1962年,勇士的 Wilt Chamberlain 就是穿匡威的鞋子得的100分。
在2001年1月22日破产,2003年被耐克以3.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。
2013年推出了 chunk 70,现在买的一般都是 chunk 70。其脚踝处的贴片是全皮革质地,上面还多了一个70数字。脚跟处的橡胶贴片和缝合线也有区别,all star 经典款白色底,chunk 70 为黑色底。
One Star
1969年,设计初版。
1975年发布 Pro Leather All Star。
1993年,复古款。
与时髦的鞋款如耐克AJ系列形成了鲜明对比,相对隐蔽的属性使其成为球鞋文化运动的代表。
One Star 具有真正的摇滚和朋克精神,它是一款高效的解毒剂,化解了那些昂贵的、被人为创造出稀缺性的运动鞋所带来的物质欲望。
整个人类的产品进化史,就是一部“抄袭”—学习—改进—创新的历史。
外观专利保护期并不长,一般在10~25年。
阿迪达斯-adidas
贝壳头
由 Adolf “Adi” Dassler 创建,他的哥哥 Rudolf “Rudi” Dassler,其创立了彪马。
为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准备了 Olympiade 运动鞋,目标针对匡威的 all star。在1969年,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也穿上了 Supergrip,他们赢得了总冠军。
之后起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:Superstar,因为橡胶鞋头的原因,又叫贝壳头(Shell Toes)。
1976年,阿迪达斯与当时的篮球巨星、绰号“天钩”的卡里姆·阿卜杜勒–贾巴尔(Kareem Abdul-Jabbar)签订了代言合同。
“一直被模仿,从未被超越”(Often imitated, Never duplicated)。最早来源于1927年美国一家主要生产婚戒的珠宝制造商特劳博制造公司为其婚戒“橙花”构思出来的广告语。
在 Run DMC 嘻哈组合的影响下,让贝壳头在嘻哈文化萌芽时提前卡位。
2003年,Nigo 利用贝壳头的鞋型,推出了一款印有迷彩的浅黄底 Super Ape Star。
Campus
改了很多名字,在校园更有市场,因此更名“Campus”。
另一个嘻哈组合 Beastie Boys(野兽男孩)更喜欢 Campus:我们尊重特定时代下的实用设计。只不过,我们所偏爱的恰好不是还在生产的商品。
Stan Smith(小白鞋)
1963年,开始设计出了一些小白鞋,主要应用于网球市场,还没有三叶草的标志。
adidas Robert Haillet 是小白鞋最早的源头。
解决问题需要一个过程,过程等于等待。
三条纹的设计元素一直被沿用至今,代表阿迪达斯的高性能运动鞋;而三叶草代表着adidas Originals。
三叶草标识在慕尼黑奥运会召开之前发布,这个标识所象征的含义并不是广为流传的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”的体育精神,而是地球立体三维的平面展开。
Stanley Roger “Stan” Smith。
鬼塚虎
鬼塚喜八郎。
菲尔·奈特,创建蓝带体育公司(BRS)销售鬼冢虎的鞋子,他说:物美价廉的日本相机碾压昂贵的德国相机的商业故事,将在不同领域上演。比如,运动鞋。
后来蓝带体育公司改名耐克。
不懈追求注定无法实现的完美。
《杀死比尔》片中主角乌玛·瑟曼(Uma Thurman)穿着极像李小龙那套黄色运动服的服装,脚蹬 Mexico 66,挥舞着武士刀在全球砍下了1.8亿美元票房。
换言之,青年人即便不为球鞋疯狂,也会为其他东西而疯狂。人总是需要凭借某种集体意识(Collective Consciousness)和仪式,来完成自身的社会化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名著《社会分工论》(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)一书中,将“集体意识”定义为: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。集体意识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,能让人们保持社会性。
耐克
Cortez
1972年,菲尔·奈特。
奈特花了35美元,从波特兰州立大学的女学生卡罗琳·戴维森(Carolyn Davidson)手中买下了一个钩子图案的版权。
《霹雳娇娃》和《阿甘正传》里都有耐克 Cortez。
耐克的基因:跑步。
AIR Force1
布鲁斯·基尔戈尔创造了 AF1。
Tinker Hatfield 设计出了 Air Jordan 3。
- 运动鞋开始从体育领域向时尚领域过渡,它在纯粹的运动产品属性上增添了文化产品属性。
- 任何文化都会自发传承,持久的生命力就建基于此。
- 这是第一次在销售中引入诸多新概念,如“区域独家”“限量产品”“快闪”,以及鞋店和品牌的合作。
耐克学会了如何管理销售模式:生产各种颜色的限量品。稀缺性会使它们更受欢迎,价格也更昂贵。对许多运动鞋收藏家来说,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穿着某种配色鞋款的唯一一人。
AIR JORDAN1
乔丹由于在上学打球期间,穿的更多的是匡威 All Star,因此更喜欢匡威,也喜欢阿迪达斯 Superstar,对耐克不太感冒。
成熟商人应有的素质:不主动(造谣)、不拒绝(传谣)、不负责(辟谣)。
整个营销案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:每一个传奇都需要一个起源故事,最好的起源故事可能要有一点虚构的成分。毕竟历史问题,宜粗不宜细。
耐克的商业实质不再是做鞋,而是生产文化。
Dunk
College Color High
大学 专属 高帮
稀缺性才是把生意从文化领域推进到收藏领域的钥匙。稀缺性可以人为制造,要么限制销售时间,要么限定销售数量,要么限定销售地区,等等——当然还可以随意排列组合。
一旦亚文化被商业化,亚文化物品就会转化为时尚品。借助商业的魔力,亚文化的社会地位提升了。用社会学术语来说,这是一个“合法化”的过程,意味着亚文化被主流文化认可和“收编”。
奋进是做成一切事情最根本的精神气质。
Vans
保罗·范多伦,詹姆斯·范多伦。
在一个多少有点历史的行业里,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,往往风险很大。
生产和销售都控制在自己手里,意味着有可能灵活地按需生产,从而免去库存积压的烦恼。
Vans AUTHENTIC,船鞋。
Style 95——Vans ERA。
Off The Wall。
明白自己的基因,不要过分扩张。
New Balance
1906年,William J. Riley。
从鸡爪中得到启示。
伟大的推销员一定有这样的特质:本身就是鞋子的设计师,或者深度参与了设计,如果不是,那也得是深度理解品牌定位,并对鞋业有着深刻认知的人。
1972年被29岁的 Jim Davi 收购,他还有一位益友,Terry Heckler,其在1971年设计了星巴克的标识,不过跟现在的标识也有很大差异了。
当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得到一个最酷的名字时,我们只需要通过数字就可以告诉人们,我们所做的才是最酷的事情。
效率至上主义者忽略了一个问题:丢工作损失的东西不是仅仅靠钱就能弥补的。
从事诚实的工作,获得体面的工资,会让人产生自我价值感。这种感觉来自被需要和对社会的贡献。稳定的、有报酬的工作能强化有益的习惯,避免养成陋习……相反,因缺乏稳定、高薪的工作而丧失的人格尊严,是无法通过低价的进口商品或福利支票来弥补的。